本田与日产600亿美元合并告吹,兄弟易处父子难当

2025年2月13日,本田和日产正式宣布,双方长达数月的合并谈判告终,同时与三菱的三方合作谈判也一并终止。这一消息在全球汽车行业内激起千层浪,不仅因为这次合并本有望缔造全球第三大汽车制造商,更因为它背后折射出汽车行业在电动化、智能化浪潮下的复杂变局和企业战略抉择的艰难。

image

日系新能源起步早,但动作迟缓

日系品牌在新能源领域的起步并不算晚,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处于领先地位。例如,本田在20世纪90年代就推出了首款混合动力车型,而日产则在2010年推出了全球首款量产纯电动车聆风(Leaf)。然而,尽管起步较早,日系品牌在新能源领域的动作却显得迟缓。

与特斯拉和中国电动车厂商的迅猛发展相比,日系品牌在电动化转型上的步伐显得缓慢而谨慎。这种迟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一是对市场需求的误判,如日产曾低估美国市场对混合动力车型的需求;二是内部决策和执行效率低下,导致新产品推出速度慢;三是对电动化技术的投资和布局相对保守。这种迟缓不仅让日系品牌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中逐渐失去竞争力,也使其在面对行业变革时显得更加被动。

合并还是收购?

本田和日产的合并谈判破裂,表面上看是因为双方在合并结构上存在分歧,即本田希望成为母公司,而日产不愿成为子公司。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双方在电动化战略上的差异。本田在混合动力技术上深耕细作,而日产则在全球电动化布局上不断推进。这种战略上的不一致,使得双方在合并后的资源整合和协同发展上存在较大障碍。

此外,日产的财务状况不佳,也让本田对其未来的贡献能力产生疑虑。数据显示,日产最近公布的财报显示其净收入在过去半年下降了近94%,领导层频繁更迭和产品线老化削弱了其市场竞争力。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合并谈判的破裂。

日系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情况,对此次合并案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。近年来,日系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不尽如人意,市场份额不断被中国本土品牌和特斯拉等新兴势力蚕食。数据显示,2023年日系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零售份额下降至14.8%,而2020年这一数字为24.1%。这种市场份额的下降,不仅反映了日系品牌在产品竞争力上的不足,也暴露了其在电动化转型上的滞后。

在这种背景下,本田和日产的合并本有望通过资源整合和技术协同,提升日系品牌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。然而,合并的破裂使得这一希望落空,日系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困境或将加剧。此外,日系品牌在中国市场的不佳表现,也可能让本田和日产在合并谈判中更加谨慎,担心合并后无法有效应对中国市场的挑战。

前方迷雾重重

尽管合并谈判破裂,但本田和日产在电动汽车业务上的全面合作并未受到影响。去年3月,双方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,旨在共同推动电动汽车业务的发展,这一合作框架仍然有效,双方将继续在这一领域展开紧密合作。此外,两家公司还表示将与三菱汽车继续深化战略合作,在电池、自动驾驶、软件和电动汽车等领域开展共享开发。

然而丰田在内的日系品牌在电动化与智能化方面的保守,以及日本在软件和互联网领域的人才凋零,只会让他们在汽车行业未来10年的竞争力更加挣扎。中国汽车品牌已经喊出了汽车下一个世代是智能化和智驾,而无论智能座舱还是自动驾驶,日本品牌还没有与中国新势力和美国新势力公司相提并论的水平。前方,绝不是康庄大道。



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本文

本田与日产600亿美元合并告吹,兄弟易处父子难当 - 三菱, 企业并购, 新能源, 日产, 日本汽车, 日系品牌, 本田, 汽车

一叶
一叶

一个好奇的玩家,热爱生活,更热爱探索

文章: 1285

留下评论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